看到邱淑貞女兒穿旗袍 是該瘋狂心動的
實不相瞞,旗袍在每個女人身上都能大放異彩。
月月果然是“最美星二代”,完美繼承媽媽優點的她成年后有了更多變化,DIOR、Louis Vuitton等等各大品牌都向她拋出了橄欖枝。
她的可塑性在她的日常就可見一斑了。
一身籃球造型上身,上演直男青春的戲碼,誰還不會被這波赤木晴子的cos迷倒呢?
當你被月月的活力感染后,她卻又穿上了極具風情的旗袍。
同樣是紅色,但大朵的玫瑰在旗袍的包裹下顯得熱烈又神秘。
20歲的月月穿上旗袍可以兼具優雅與禁欲的美感,作為中國傳統服飾,女孩子真的都要備上一件!
旗袍是中國女人的服裝變遷
我們現在所說的旗袍,一般都指的是形態較為穩定的民國旗袍,立領盤扣、側邊開叉都是旗袍的標配。
旗袍的雛形
旗袍的前身是怎樣的呢?專家學者們對此也是頗有爭議,每一種觀點都讓旗袍更香了。
一部分學者從服裝的樣式入手,尋找歷史中與旗袍相似的款式。周錫保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談到,旗女所穿的袍服即使旗袍的原型,這一觀點下的旗袍出身高貴,也與“中華民族是一家”的理念相符,理所當然被《辭海》所采納,成為對“旗袍”一詞的官方注解。
身著旗裝的德齡公主
身著旗裝的滿族女子
同樣是以款式為主,袁杰英教授與包銘新教授繼續探究清朝滿族的服飾來源,將目光鎖定于西周麻布窄形筒裝及先秦兩漢的深衣,國學大師章太炎順著這個思路將其源頭又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漢服飾。在這一派觀點中,旗袍擁有了上千年的“族譜”。
深衣制作板式
漢代深衣男女皆可穿
旗袍真正成為如今大家印象中的樣子可以在1940年的《良友畫報》中追尋蹤跡,其中記述了短襖長裙變為旗袍馬甲,長馬甲替代了圍裙,成為最終旗袍的進化。
思想的變革
卞向陽教授從款式與社會發展兩個維度對旗袍追根溯源,認為“旗袍”只是一種誤稱。
自漢代以后,漢族女子只得穿著“上衣下裳”的服裝,袍服成為男性的專利,這種服制的不平等是對漢族女子的一種壓迫。而最初反對封建禮制的新女性,絕大多數為漢族人,在穿著上,她們模仿漢族男子的專利著裝,用這樣的方式倡導平權。
《女兒經》中寫道:“為葚事,兩截衣,女人不與丈夫齊,百凡事體須卑順,不得司晨啼母雞。”曾經必須身著上下兩截服裝的漢族女子們,紛紛穿上了旗袍,為傳播新思想而奔走。
《金粉世家》董潔
同時,旗袍的出現的確與西方思想文化的傳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上世紀初,清朝的覆滅讓疑似旗袍原型的旗女袍服失去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化繁為簡的旗袍漸漸傳入民間。在思想剛剛覺醒的民國年代里,旗袍是神奇且新潮的存在,但對旗袍接受度之高,富家名媛小姐、知識分子及平民百姓……女士們的日常都離不了旗袍。
彼時,中西文化的交融締造了完美平衡內斂與張揚之美的旗袍。
1938年美國紐約街頭的華人
《金陵十三釵》
旗袍的精美,在于版型與細節
旗袍自出現至今,多不過一百年的歷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點時間似乎不足為道,但對于旗袍來說有著飛速且巨大的發展變化。
古法旗袍 VS 立體剪裁
中國傳統服裝為十字形的平裁結構,最初的旗袍也不例外。古法旗袍是一片式的制作工藝,沒有胸省和腰省的旗袍,并不能顯示出女子腰身的曲線;一片式旗袍中的袖子也是直出的連袖,腋下會不可避免的出褶。
一片式的結構、面料紋樣連續完整、側面開扣,確保了立領的衣片完整性,體現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說,古法旗袍集中式哲學與中式美學于一體。
阮玲玉
冰心
當西方的立體服裝結構傳入中國,旗袍出現了立體改良。寬松的旗袍變得更加合體,有些旗袍還加入了軟材質的墊肩,旗袍的任務從傳達哲學與美學變為輔助表達女性個體的美。
張愛玲(左)與李香蘭(右)
尤其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思想開放的上海到處都是“行走的旗袍架子”,立體改良后的旗袍女人多了一份曼妙嫵媚。
2004年,王家衛導演的電影片段《手》
裙擺、袖型千變萬化
旗袍的裙擺在歷史的發展中總是長長短短地變化著,隨著裙擺的變化,裙擺側邊開叉的高度也各不相同。
1940年《良友畫報》的文章中記錄道,1925年至1939年間流行的旗袍裙腳位置連線,將這起伏的線條稱為“旋律”,足夠浪漫。
旗袍的開叉是旗袍的“性感”細節,不僅為了行走方便,更為了使女性自身的腿部線條得到若隱若現的展示。
1959年,香港愛情片《空中小姐》
旗袍的袖子變化和版型有著巨大關系,因為一片式旗袍的緣故,起初旗袍的袖型都是寬大的喇叭狀,如此一來腋下便不容易有褶皺的堆砌。
隨著旗袍制作工藝的西化,袖子的變化有了更好的版型支持。
旗袍的領型種類繁多,經歷了由高到低的變化。例如曾在上海風靡一時的元寶領,由于領子很高,穿著時必須要挺直脖頸,同時元寶領的領型也能夠達到修飾臉型的作用,讓女性自然流露出端莊與自信。可見那時的人就已經有了用衣服修飾身形與臉型的意識了。
秦嵐
最基本的盤口為一字扣,花型扣則是在不改變扣坨的基礎上,對扣坨后方的部分進行藝術化處理,使其更加華麗美觀,并蘊含吉祥之意。
劉亦菲
《十二譚》
門襟可分為圓襟、單襟、雙襟、如意襟等等樣式,門襟的弧線線條通常以裝飾性為主,不同的弧度可以帶來不同的氣質。
其中,雙襟的對稱感會帶來更加端莊的感受,宋美齡在中年后就經常穿著雙襟款式的旗袍。
單襟
雙襟《中國1945》中蔣勤勤飾演的宋美齡
旗袍的紋樣與刺繡亦是吉祥祝福的寓意,《花樣年華》中的蘇麗珍將旗袍紋樣所產生的“語言”體現得淋漓盡致。
灰暗的底色與花朵,象征著短暫的快樂時光;
工作中中規中矩,低調的色彩讓人感受到一絲沉悶;
生活中大多數時間,蘇麗珍用鮮艷的旗袍佯裝開心,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與沮喪。
在裙擺、袖型等細節的多樣變化中,女性的身材得到充分額修飾與展現,可見民國時期女子對美的追求是閃耀著自信光芒的。
旗袍的新變化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服裝所代表的政治意義被加強,旗袍作為獨具風韻的服裝走向落寞。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對外開放的程度大大增強,旗袍隨之回歸,不過并非直接回歸到人們生活的大街小巷中,而是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傳播到了西方,甚至成為一種時尚符號。
九十年代的各大秀場正是旗袍“百花齊放”的好地方,設計師們各顯神通。
Anna Sui 1993春夏系列
Christian Dior Fall1997
Todd Oldham 1995春夏系列
Prada 1997春夏成衣系列
在這個開放的年代,旗袍也吸引了許多歐美女星的注意,她們較大的骨架和旗袍搭配依然美麗不違和,并且由于歐美顏濃郁,更能駕馭住鮮艷花哨的款式。
也難怪包容性極強的旗袍能成為為數不多的、傳入西方的中式服裝之一。
Kate Moss
麥當娜
Grace Kelly
東方女人與旗袍,美到不可方物
憑借《司藤》,景甜坐實了“人間富貴花”的稱號,一身身素雅的旗袍被她演繹出沁人心脾但不可褻玩的美。
憑借《金陵十三釵》出圈的倪妮更是出了名的“會穿旗袍”,旗袍在她身上千嬌百媚,婀娜多姿。
最近的話劇再度上演旗袍的風情萬種,人人稱絕。
不論是民國時期還是放在現在看,穿上旗袍都是妥妥的富家大小姐范兒,國人也理所當然地對于旗袍有了新的解讀。
火辣的Y2K風、甜美的女團造型、暗黑哥特……都能被旗袍完美消化。時過境遷,旗袍再度回潮,進化成了不分年齡、不分風格的潮流單品。
旗袍:樂町
但毫無疑問的是,我們愛旗袍不止愛它的變化與包容,更愛它傳承著中國上下千年的歷史淵源。旗袍宛如刻在我們骨子里的時尚單品,它變化無窮、不易撞衫卻又與萬物通融、毫不張揚。
原來,旗袍之美還美在我們的接納與堅持。
就算不會跳芭蕾 也會想擁有一雙芭蕾舞鞋
2021-06-02
答應我 618一定要買這些!購物指南快來看
2021-06-02
抗糖化就是抗衰老?別讓自己的智商再交稅了
2021-06-02
劉濤稱參加綜藝壓力大曾想退出 現在偶像是謝娜
2021-06-02
于謙持股公司被強制執行 《老師·好》收益惹糾紛
2021-06-02
吸煙有害健康,這8大損傷你知道嗎?
2021-06-02
我們的數字存儲空間會耗盡嗎?
2021-06-02
垃圾分揀,是時候請機器人出手了
2021-06-02
中國科研人員揭示水稻基因組中的“隱藏”變異
2021-06-02